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 >  >> 正文
黔西南:多措并举推进民族特色村寨换新颜
来源: 天眼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30 02:23:45

近日,记者走进黔西南州兴仁市鹧鸪园村,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,村边的泡桐树花繁叶茂,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,田地里各类作物长势正旺,一派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。

鹧鸪园村位于兴仁市城南街道办的南面,居住着汉族、布依族、苗族等民族,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3%。四周群山环抱,绿树成荫,森林覆盖率达90%。村里有上百年的古银杏树群,滋养各族群众600多年的古井,穿村而过的茶马古道,赋予了鹧鸪园村悠久的历史,浓郁的民族文化。2014年9月,鹧鸪园村荣获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称号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近年来,鹧鸪园村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,恬静的田园风光,浓郁的民族风情,坚持走好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道路,每年“三月三”“六月六”传统民族节日,周边县各民族群众还会踏歌而来,以歌传情、以舞交友,民族盛会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、游玩,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美食、采购原生态的土特产,体验淳朴的民族氛围。乡村旅游带火了特色产业,鼓起了村民的腰包。2022年实现村集体累计20万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13100元。

在黔西南州,像鹧鸪园村一样,依托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,在州、县民宗部门的支持下,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,打造民族特色村寨,过上幸福日子的村寨还有很多。

据悉,黔西南州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,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,助推乡村振兴有效发展。

强化绿色产业培育。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,黔西南注重在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。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禀赋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“一寨一特”的发展思路,赋能强村富民,紧盯绿色产业,打好“生态牌”,推动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。普安县联盟村、贞丰县对门山村做好茶文章,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,让群众端上“生态碗”,吃上“生态饭”。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,实现短期收益,长期得绿的目标。

强化特色村寨建设。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打造亮点。根据民族特色村寨的实际情况,采取保护与传承发展原则,合理制定总体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。围绕民族特色村寨的自然布局、基础设施、特色民居保护、文化传承等要求,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原貌风格,传承历史文化脉络,使民族历史古迹“活”起来。册亨县板万村、安龙县坝盘村的布依族吊脚楼,通过在保护中建设,让民族特色村寨焕发生机的同时,散发出自然古朴的“乡愁”味道。

强化民族文化底蕴。民族文化是特色村寨的灵魂和血脉。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同时,重点建设好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,把民族文化长廊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、主题公园建设好。厚植文化底蕴,注重乡村生活中乡土元素的保护,经营好民族文化理念。用好民族传统节庆二月二、三月三、六月六、八月八、彝族火把节等,通过有底蕴、有故事、有体验、有美景的民族文化活动,深化历久弥新的人文魅力,让民族特色村寨可溯源,留住民族文化记忆,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,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多空间。

强化旅游带动发展。乡村特色旅游是“绿水青山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的有效转化通道。不断发展的旅游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和个性化体验。望谟县新屯村、贞丰县纳孔村民族特色村寨以其独特的文化、民风民俗、山水风光、农事体验活动,不断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,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,发展民族文化研学、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、体验经济,助推民族特色旅游转型升级。民族特色“土味”与“现代时尚”相碰撞,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,带动了当地的民宿和农家乐。

目前,黔西南州获认定的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有28个,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。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,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,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,各族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
通讯员 陈湘飚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诗雨

编辑 段源兴

二审 宋  洁

编审 陈俎宇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